管理服务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服务 > 新闻中心 > 正文

理学院周桂江课题组在近红外OLED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      发布时间 : 2019-02-26     点击量:

目前,可见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已经开始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在信息显示如手机屏幕、电视屏幕以及发光照明如室内照明、汽车尾灯等应用场景中不断提高人们的应用体验与生活品质。因为近红外光在光治疗、生物成像、通信以及夜视显示等方面具有特殊应用,在可见光OLED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最大发射峰波长超过700 nm的近红外OLED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绝大部分近红外OLED的发光外量子效率都低于10%。这是受制于能隙规则(energy gap law)以及传统的近红外材料合成方法复杂低效,高性能近红外发光材料非常稀少导致的。因此,开发高性能近红外发光材料依然是该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

有鉴于此,学院理学院化学学科周桂江教授课题组青年教师杨晓龙博士设计合成了一类分子结构简单而发光性能优异的近红外发光材料,并与电信学院吴朝新教授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马伟教授等团队合作研究了该类材料在近红外OLED中的应用性能及其相关机理。研究发现,通过改变分子结构调控分子的静电势强弱以及分布区域,可以增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改善材料的发光性能以及载流子传输性能。以该材料为发光分子,采用真空蒸镀方式制备的非掺杂OLED表现出非常优异的发光性能,最大发射峰波长为724 nm,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16.7%。该研究为将来设计开发结构简单性能优异的近红外发光材料以及制备相应高效率近红外OLED器件提供了有益参考。

该研究成果近日以“Enhancing Molecular Aggregations by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s to Develop Phosphorescent Emitters for High Performance Near-Infrared OLEDs”为题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Science(影响因子12.441)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理学院化学学科青年教师杨晓龙博士,通讯作者为周桂江教授、马伟教授以及吴朝新教授。学院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的资助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分析测试共享中心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1801930

关闭

版权所有:350vip浦京集团|欢迎莅临官网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访问统计:
Baidu
sogou